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水务集团 GZphpv3.7 ReleasedThu, 03 Apr 2025 03:09:00 GMTadmin@resonance.com.cnzh-cn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tradenews/show/5817.html 日前,李强总理签署第802号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应当遵守该条例。

付款期限方面,《条例》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 、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 、服务交付之日起30日内支付款项;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 。

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 、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应当按照行业规范、交易习惯合理约定付款期限并及时支付款项,不得约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为向中小企业支付款项的条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进度比例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条例》强调,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非现金支付方式。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鼓励、引导、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合同、存货、机器设备等为担保品的融资提供便利。

《条例》提出,迟延支付款项 ,有逾期利息。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迟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应当支付逾期利息。双方对逾期利息的利率有约定的,约定利率不得低于合同订立时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未作约定的 ,按照每日利率万分之五支付逾期利息。

拖欠中小企业款项可以投诉,处理投诉最长不得超过90日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以下统称受理投诉部门)应当建立便利畅通的渠道,受理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投诉 。

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建立国家统一的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 。

受理投诉部门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程序将投诉转交有关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以下统称处理投诉部门)处理。

处理投诉部门应当自收到投诉材料之日起30日内形成处理结果 ,以书面形式反馈投诉人 ,并反馈受理投诉部门。情况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但处理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以下为正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802号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已经2024年10月18日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现予公布 ,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李强

2025年3月17日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2020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28号公布 2025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802号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优化营商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采购货物 、工程 、服务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应当遵守本条例  。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依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确定的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 ;所称大型企业,是指中小企业以外的企业。

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依合同订立时的企业规模类型确定。中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 、大型企业订立合同时 ,应当主动告知其属于中小企业。

第四条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应当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坚持支付主体负责、行业规范自律 、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的原则 ,依法防范和治理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

第五条 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 、水利、金融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相关工作 。

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负总责,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健全制度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和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 、金融管理 、国有资产监管、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相关工作 。

第六条 有关行业协会商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组织章程 ,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规范引导本行业大型企业履行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义务、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款项,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权益保护、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服务 ,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鼓励大型企业公开承诺向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 、服务的付款期限与方式 。

第七条 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 、条件和违约责任等交易条件,不得拖欠中小企业的货物 、工程、服务款项。

中小企业应当依法经营 ,诚实守信 ,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合格的货物、工程和服务 。

第二章 款项支付规定

第八条 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 、工程 、服务,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不得无预算 、超预算开展采购。

政府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保落实到位 ,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 。

第九条 机关 、事业单位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 ,应当自货物、工程 、服务交付之日起30日内支付款项;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但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

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 、工程 、服务,应当自货物 、工程 、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 ;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但应当按照行业规范、交易习惯合理约定付款期限并及时支付款项 ,不得约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为向中小企业支付款项的条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进度比例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本条第一款 、第二款付款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合同约定采取履行进度结算、定期结算等结算方式的,付款期限应当自双方确认结算金额之日起算。

第十条 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约定以货物 、工程、服务交付后经检验或者验收合格作为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条件的 ,付款期限应当自检验或者验收合格之日起算 。

合同双方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明确、合理的检验或者验收期限,并在该期限内完成检验或者验收,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检验或者验收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延检验或者验收的,付款期限自约定的检验或者验收期限届满之日起算 。

第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使用商业汇票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应当在合同中作出明确、合理约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不得利用商业汇票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

第十二条 机关 、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不得强制要求以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作为结算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 除依法设立的投标保证金 、履约保证金 、工程质量保证金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外,工程建设中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其他保证金。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方式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将保证金限定为现金。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出具的保函等提供保证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应当接受 。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应当依法或者按照合同约定,在保证期限届满后及时与中小企业对收取的保证金进行核算并退还。

第十四条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以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变更 ,履行内部付款流程 ,或者在合同未作约定的情况下以等待竣工验收备案、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者迟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第十五条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交易,部分存在争议但不影响其他部分履行的,对于无争议部分应当履行及时付款义务。

第十六条 鼓励 、引导 、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 、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合同 、存货 、机器设备等为担保品的融资提供便利。

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融资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应当自中小企业提出确权请求之日起30日内确认债权债务关系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第十七条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迟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应当支付逾期利息 。双方对逾期利息的利率有约定的,约定利率不得低于合同订立时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未作约定的,按照每日利率万分之五支付逾期利息。

第十八条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合同数量、金额等信息通过网站、报刊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大型企业应当将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合同数量 、金额等信息纳入企业年度报告,依法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十九条 大型企业应当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情况,纳入企业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体系 ,并督促其全资或者控股子公司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第二十条 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提出付款请求或者投诉的中小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恐吓、打击报复。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通过监督检查 、函询约谈 、督办通报、投诉处理等措施,加大对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清理力度。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应当每年定期将上一年度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情况按程序报告本级人民政府。事业单位 、国有大型企业应当每年定期将上一年度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情况按程序报其主管部门或者监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定期听取本行政区域内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汇报,加强督促指导,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第二十三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督查制度,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对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可以进行函询约谈 ,对情节严重的 ,予以督办通报 ,必要时可以会同拖欠单位上级机关 、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联合进行。

第二十四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以下统称受理投诉部门)应当建立便利畅通的渠道 ,受理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投诉。

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建立国家统一的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加强投诉处理机制建设,与相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信息共享、协同配合。

第二十五条 受理投诉部门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 、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自正式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程序将投诉转交有关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以下统称处理投诉部门)处理 。

处理投诉部门应当自收到投诉材料之日起30日内形成处理结果 ,以书面形式反馈投诉人,并反馈受理投诉部门 。情况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 ,但处理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被投诉人应当配合处理投诉部门工作。处理投诉部门应当督促被投诉人及时反馈情况 。被投诉人未及时反馈或者未按规定反馈的 ,处理投诉部门应当向其发出督办书;收到督办书仍拒不配合的,处理投诉部门可以约谈、通报被投诉人,并责令整改。

投诉人应当与被投诉人存在合同关系,不得虚假、恶意投诉。

受理投诉部门和处理投诉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在履行职责中获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 。

第二十六条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依法依规被认定为失信的,受理投诉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程序将有关失信情况记入相关主体信用记录。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将相关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向社会公示 ;对机关、事业单位在公务消费 、办公用房、经费安排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对大型企业在财政资金支持、投资项目审批、融资获取、市场准入、资质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

第二十七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机关 、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情况实施审计监督。

第二十八条 国家依法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营商环境评价时,应当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情况纳入评估和评价内容 。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依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建立企业规模类型测试平台,提供中小企业规模类型自测服务。

对中小企业规模类型有争议的,可以向主张为中小企业一方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申请认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督管理、统计等相关部门应当应认定部门的请求,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三十条 国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为与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存在支付纠纷的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公益宣传,依法加强对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行为的舆论监督 。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 、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一)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支付中小企业货物、工程、服务款项;

(二)拖延检验、验收;

(三)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或者利用商业汇票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

(四)没有法律 、行政法规依据,要求以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作为结算依据;

(五)违法收取保证金 ,拒绝接受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出具的保函等提供保证 ,或者不及时与中小企业对保证金进行核算并退还 ;

(六)以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变更,履行内部付款流程,或者在合同未作约定的情况下以等待竣工验收备案、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者迟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七)未按照规定公开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信息。

第三十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责任:

(一)使用财政资金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 ,未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二)要求施工单位对政府投资项目垫资建设。

第三十三条 国有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对负有责任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国有大型企业没有法律 、行政法规依据,要求以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作为结算依据的,由其监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对负有责任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四条 大型企业违反本条例 ,未按照规定在企业年度报告中公示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信息或者隐瞒真实情况 、弄虚作假的 ,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 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对提出付款请求或者投诉的中小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恐吓、打击报复,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 、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部分或者全部使用财政资金的团体组织采购货物 、工程、服务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参照本条例对机关 、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

军队采购货物、工程、服务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按照军队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


编辑 :李丹

]]>
Thu, 27 Mar 2025 14:31:05 GMT中国政府网
加快落实偿还拖欠企业账款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 ! //tradenews/show/5816.html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文件中再次强调 ,要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 。加快推进落实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对拖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 ,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失信约束,健全清欠长效机制。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全文如下。

  为大力提振消费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 ,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 ,现就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

  (一)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实施重点领域 、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 。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结合形势变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行动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 。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

  (二)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加快打通商业保险资金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强化央企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依法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和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等行为。进一步丰富适合个人投资者投资的债券相关产品品种。

  (三)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 。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 ,持续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促进绿色 、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 ,落实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强化产业联农带农。

  (四)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 。加快推进落实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对拖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失信约束,健全清欠长效机制 。

  二、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

  (五)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实施儿科服务年行动,加大儿科服务供给。在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加大综合医院夜间儿科门(急)诊开放力度。

  (六)强化教育支撑。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2025年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 ,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 。推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 ,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程度  。

  (七)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 。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合理调整机制 ,2025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  、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八)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 。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推动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 ,提高专项救助水平,强化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加强完全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支持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向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或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向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等 。

  三 、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

  (九)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 。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 ,支持地方试点探索、整体推进多层建筑加装电梯和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积极发展抗衰老、银发旅游等产业,释放银发消费市场潜力。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和托幼一体服务。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场地支持和运营补助等。

  (十)促进生活服务消费  。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提升餐饮服务品质 ,支持地方发展特色餐饮。加大家政服务培训力度,鼓励更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设家政相关专业,组织实施巾帼家政提质扩容专项培训工程,完善家政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和信用体系。结合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配齐购物 、餐饮、家政 、维修等社区居民服务网点 。

  (十一)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深化线上线下 、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 ,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支持旅游景区景点 、文博单位拓展服务项目,合理延长经营时间,扩大接待规模。支持各地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 。优化营业性演出 、体育赛事和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流程 ,安全可控提高可售(发)票数量 ,严格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推行“一次审批、全国巡演” 。

  (十二)推动冰雪消费 。启动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组织开展冰雪消费季等促消费活动,建设一批冰雪主题高品质旅游景区、度假区,支持冰雪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全球知名冰雪旅游高质量目的地。鼓励各地因时因地丰富冰雪场地和消费产品供给。

  (十三)发展入境消费。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完善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推出更多优质入境旅游线路和服务,提高境外旅客在华旅游便利化水平,培育面向国际的医疗 、会展等市场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口岸开设免税店。支持更多优质商户成为离境退税商店,推广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

  (十四)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聚焦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医疗健康 、文化娱乐等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推动将露营、民宿 、物业服务、“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消费条目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四、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

  (十五)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 ,推动汽车、家电 、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支持换购合格安全的电动自行车,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3类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推动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建设,培育多元化二手商品流通主体,创新二手商品流通方式。

 (十六)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 。允许专项债券支持城市政府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支持缴存人在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加大租房提取支持力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缴存试点工作 。

  (十七)延伸汽车消费链条 。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 ,拓展汽车改装、租赁 、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 ,持续落实二手车销售“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等便利化措施。加强汽车领域信息共享,支持第三方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发展,促进二手车放心便利交易。

  五 、消费品质提升行动

  (十八)强化消费品牌引领。聚焦商贸 、物流、文旅等服务领域 ,分类制定提升服务品质政策,打造更多中国服务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 ,支持开发原创知识产权(IP)品牌,促进动漫 、游戏 、电竞及其周边衍生品等消费,开拓国货“潮品”国内外增量市场。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 ,鼓励国内外优质商品和服务品牌开设首店 、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

  (十九)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深入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品质电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 、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 、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开展健康消费专项行动。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 、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 。不断丰富邮轮航线和旅游产品 ,推进游艇登记注册和报备便利化 。

  (二十)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促进内外贸标准认证等制度衔接融合。支持外贸产品拓内销 ,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 ,引导外贸代工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落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支持内外贸一体化政策 。

  六、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

  (二十一)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 ,将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作为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 ,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 ,实现弹性错峰休假。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

  (二十二)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信用约束、综合治理、消费维权等制度。健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标准体系,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 ,推行更高效的消费维权方式 。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全网最低价”等不合理经营行为,倡导实价优质 ,依法严厉打击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监管。深化电视层层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 。

  (二十三)完善城乡消费设施。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千集万店”改造提升,加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村终端物流配送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推动传统百货等实体店改造成为新型商业场所。加大对夜间消费集聚区域的经营活动场地、公共交通运力、临时停车泊位等配套保障力度。

  七、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

  (二十四)有序减少消费限制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 ,及时清理对消费的不合理限制 ,不得搞“一刀切”和层层加码。推动汽车等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分年限保障“久摇不中”无车家庭购车需求。引导地方有序开展传统民俗类消费活动。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社会集团采购 ,不得变相设置所有制  、商户评级等采购门槛。

  (二十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环保 、卫生 、安保 、质检、消防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清理整治各类市场准入壁垒,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鼓励各地区对促销活动 、社区集市 、户外展示、招牌设施设置等简化审批流程,实行线上即报即办。以跨部门联合方式提升监管抽查效率 ,对大众消费场所无事不扰。

  八、完善支持政策

  (二十六)加强促消费政策协同联动 。改革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健全和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加强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与消费政策的协同 ,促进同向发力 、形成合力,构建更加有利于促消费的政策体系。

  (二十七)强化投资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更好统筹投资和消费,扩大消费基础设施、消费服务功能提升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投资,推动实现投资效益提高和消费扩容升级的良性互促。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加力支持教育医疗 、技能培训、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 、文化旅游等领域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二十八)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 。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将促消费同惠民生 、补短板结合起来,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 ,更好发挥消费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二十九)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 。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个人消费贷款偿还方式,有序开展续贷工作。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

  (三十)完善消费配套保障措施 。鼓励各级工会将经费用于节日慰问品、职工健身、文化体育等消费领域 。加力实施消费帮扶,加强产销精准对接 。探索开展有奖发票活动 。健全服务消费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统计监测,加强买方分地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统计 ,完善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按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责任 ,加强协同联动 ,完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务实举措,加快形成工作合力,稳定市场预期,扎实推动提振消费各项政策措施更快更好落地见效。

]]>
Sat, 22 Mar 2025 08:52:31 GMT新华社
2025 两会:水务环保行业建言汇聚,共筑绿色未来 //tradenews/show/5815.html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保护议题持续升温。全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围绕、 、废水处理、等领域,提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建议 ,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

首创环保集团黄绵松: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 、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今年全国两会他重点关注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的智慧化管理对环境的提升作用。当前,不同城市环境治理在智慧化进程中的基础和进度差异较大。对于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资金有限的城市,如何以较低成本 、较高效率搭建起初步的数智管理框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黄绵松提出 "三步走" 策略,系统破解城乡水治理智慧化难题。他建议首先构建标准体系 ,奠定管理基础。系统化盘点现有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梳理整合已有的各类相关标准 ,形成一套初步的、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资产标准体系,为后续资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利用提供便利 。其次,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明确各部门在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建立分级管理 、权责一致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再次,推动逐步完善,争取多方支持。秉持渐进式发展理念 ,优先聚焦城市生活污水治理、重点河道水质监测等关键领域,依据实际需求循序渐进地拓展功能模块。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与专项资金支持,为后续工作推进提供坚实的资金后盾 。

全国人大代表李丽丽:持续提升修复治理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李丽丽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和水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建设 、改造、技术研发等。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可以参照三峡电站税收分成模式 ,设立“能源基地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按山西外输煤炭量提取1元/吨设立“地下水治理基金”,重点支持煤矿地区污水处理设施、管网的建设,提高设施覆盖率和处理能力,有力支持地下水治理 。

全国政协委员王媛:多部门统筹协调管理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住苏全国政协委员 、民盟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学会常务理事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王媛在省内外多地实地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水资源总量呈现减少趋势 ,水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部分重要湖泊(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资源、水环境 、水生态三方面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相互影响,交织形成更为复杂更难治理的复合水问题。”王媛向记者介绍,解决复合水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治理理念,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统筹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

进行深入走访与思考后,王媛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行政管理上要多部门统筹协调管理  。在梳理总结目前复合水问题中的主要难点和痛点的基础上,明确包括水利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草局等各部门在美丽河湖建设中的定位及其作用。

其次,科研专业上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交织形成的复合水问题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实现,要统筹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大交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发挥水利工程 、环境工程、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 、遥感技术等各学科在解决复合水问题中的优势作用。

此外,资源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允许、支持社会资本实施河流 、湖泊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和工程,探索发展生态产业,为水资源储量、水动力分布 、水生态环境 、碳源碳汇等领域的监测与管理提供市场化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孙伟: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经济总量不断跃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但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也遇到一些新情况 、发生一些新变化。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双管齐下,增强工作的系统性 、整体性、协同性。加强系统集成,采取综合举措,强化协同治理,实现多重目标。防治和水由单河单湖治理向流域综合治理转变,由以水为主向水岸同治转变。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向发力 ,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生态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加强生态空间权属管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治标和治本相互贯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有序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

这些提案不仅勾勒出行业发展的技术路径,更彰显了 “生态优先、” 的战略定力 。当科技创新与制度革新同频共振 ,我国水务环保事业必将迎来从 “污染防治” 到 “生态增值” 的历史性跨越,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穆可发 :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乡村振兴应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而农村整治则是突破口。对此 ,穆可发建议,要根据污染成因深入开展水体溯源调查,健全完善农村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扩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范围,从而让农村水环境不断得到提升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穆可发建议 ,要根据山区 、丘陵 、平原地区等不同地貌特征,城镇 、郊区、边远地区等不同条件,分区分类确定适用有效的治理模式 ,“优选成熟稳定 、实用低耗的处理技术 、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化处理方式。”同时 ,要按照“内源与外源同治、岸线与水体兼顾、治理与修复结合”的路径,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污、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和服务业废水等系统治理 ,强化治理措施衔接整合 ,从源头减少农村水体污染 。

穆可发建议,还要逐步建立定期清淤、监测 、保洁等机制,建设地表水污染防治智慧监控系统 ,实时监控农村黑臭水体水质变化情况,形成农村黑臭水体闭环管护机制。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引导农村生产经营者和农村居民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还要合理利用水体资源 ,引导各地整合盘活可利用的坑塘资源及沿岸土地资源 ,积极探索建立水环境治理+水体管护+生态养殖的长效治理模式。”

潘碧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流量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提出:“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强化生态流量保障。”潘碧灵建议,将保障生态流量目标作为硬约束,健全长江、洞庭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 ,加强洞庭湖生态流量监测、洞庭湖水量配置与调度管理。

王舰:加大对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

住青全国政协委员 、省政协副秘书长、民建青海省委主委王舰提议加大对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加强重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顶层设计,统筹研究制定中长期工程建设规划 。支持青海省加快高原水网建设 。进一步科学配置干支流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完善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考虑流域各省区水质 、水量、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建立纵向从中央到地方、横向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全流域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

范社岭:完善区域生态环境 协同保护机制

近年来 ,京津冀三地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不断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全国政协委员 、民建河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范社岭调研发现,京津冀区域还存在河流基础设施老化、缺少统一规划治理等情况。

范社岭建议,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河道及高速公路等空间,建成蓝绿交织的森林生态廊道,形成一体化生态共建格局;应一体化统筹考虑水质、土质、空气质量 、森林覆盖率、动物生存繁殖迁徙、植物多样性等自然因素,用系统化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应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共同做好生态文明一体化大文章。

                                                                                                         编辑:赵凡]]>
Thu, 13 Mar 2025 13:50:27 GMT中国水网
财政部:今年将出台规范PPP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 //tradenews/show/5814.html 受国务院委托 ,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2025年将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 ,出台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

640 (1).png

受国务院委托 ,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草案》)。

《草案》中提到,2024年年末,国债余额345723.62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债限额352008.35亿元以内;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75370.55亿元(含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债务),包括一般债务余额167012.77亿元、专项债务余额308357.78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以内。

《草案》显示 ,2025年将实施的部分财政政策如下 :

将支持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综合运用相关财税政策工具 ,推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

将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制造业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 ,比上年增加500亿元。

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用好税收、专项资金、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开展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

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地下管线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等。加强对跨区域重大项目的支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财政资源环境政策体系 。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指导地方把横向生态补偿做实做深。推进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等制度 ,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制定绿色主权债券框架,适时推动绿色主权债券发行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1205亿元、增长7.5%。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继续支持打好蓝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 。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示范等重大项目,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实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奖补政策。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的支持 ,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支持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 ,《草案》提出2025年将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出台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 。

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出台被提上日程,北京万库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刘敬霞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信号,说明财政部已经充分关注到从 2014 年到 2023 年2月底结束的这一轮 PPP 项目存在的诸多问题。

她指出,PPP的三大文件在2020 年1月失效,2023年2月底 ,以往推行的PPP模式被叫停,此后2023年11 月 PPP 新机制推出,以往 PPP 模式推行以来的一系列原来的规定被废止,出现以往已签约实施的 PPP 项目执行缺乏有效依据的局面,原有项目的合规性引发地方政府顾虑、金融机构担心 ,也让政府付费拖欠日益成为该行业共同的难题。

“《草案》中提到的这个指导意见,应该会很快出台 。”刘敬霞指出 ,《草案》中强调,要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由此 ,预计将要出台的指导意见,会对以往的PPP项目中的财政支出责任 ,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政府付费等内容给出明确意见 。

同时,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存量PPP项目 ,缺乏资金来源偿还银行贷款的问题也应该会得到解决。对于正在建设的一些PPP项目,银行可能在这期间就停止了企业的提款。新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应该也会对这类问题给出规范意见 。这将有力保障几十万亿的存量PPP项目,能够有序的按照当时签约的有效合同履行下去。

《草案》摘要如下:

一 、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02.12亿元 ,为预算的98.1% ,比2023年增长1.3% 。其中 ,税收收入174972.01亿元 ,下降3.4%;非税收入44730.11亿元,增长25.4%,主要是一次性安排中央单位上缴专项收益以及地方依法依规加大国有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加较多。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5410.5亿元,收入总量为245112.62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612.25亿元,完成预算的99.7%,增长3.6% 。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00.37亿元  ,支出总量为285712.62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406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35.71亿元 ,为预算的98.1% ,增长0.9%。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482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00亿元 ,上年结转资金5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8817.71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117.34亿元 ,完成预算的98%,与2023年基本持平。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00.37亿元,支出总量为142217.71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334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结余1100.37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未安排使用,转入当年支出结余),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结余资金补充29.8亿元后,2024年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2739.22亿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663.57亿元 ,其中,本级收入119266.41亿元,增长1.7%;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0397.16亿元 。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7028.5亿元 ,收入总量为236692.0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3892.07亿元 ,增长3.2% ,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7%。收支总量相抵 ,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二)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2090.4亿元,为预算的87.7%,下降12.2%,主要是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 。加上2023年结转收入391.8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0000亿元、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筹集收入39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1482.27亿元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1477.82亿元,完成预算的84.4% ,增长0.2%。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734.67亿元,为预算的105.8%,增长7.2%。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561.77亿元,完成预算的98%。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57355.73亿元,下降13.5%。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6798.64亿元,增长0.4%。

(三)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782.88亿元 ,为预算的114.5% ,增长0.6%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128.86亿元 ,完成预算的95.3%,下降6.5% 。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52.05亿元 ,为预算的94.1% ,下降0.5%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555.2亿元,完成预算的88.9% ,增长4%。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4530.83亿元,增长1.2%。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613.83亿元,下降14.9% ,主要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支出减少。

(四)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8944.7亿元 ,为预算的101.2% ,增长5.2%。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06061.28亿元,完成预算的99.3% ,增长7%。当年收支结余12883.42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43372.3亿元。

2024年年末,国债余额345723.62亿元 ,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债限额352008.35亿元以内;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75370.55亿元(含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债务),包括一般债务余额167012.77亿元、专项债务余额308357.78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以内。

(五)2024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有效落实存量和增量财政政策。

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财政管理监督。

二、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2025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从财政收入看 ,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支撑 ,但制约因素仍然很多 。从财政支出看,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扩投资、保民生、稳就业、促消费等领域需要强化保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粮食储备、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等继续增加 ,财政腾挪空间有限。综合判断,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向财政传导,2025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 ,必须把困难挑战考虑得更充分一些 ,把政策举措准备得更周全一些,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2025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2025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 ,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对扩大国内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持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强化财政科学管理 ,防范化解风险 ,严肃财经纪律 ,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

2025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 。持续用力,主要是做好年度间的政策衔接 ,既让已出台的政策发挥最大效能,又及时出台新的有力度的政策,前后贯通、接续发力。更加给力,主要是用好用足政策空间,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使政策力度更大 、效果更好,各方面更有获得感。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 ,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 ,为稳增长 、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 。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 、促消费、增后劲。四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 、可持续发展 。五是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 、兜牢“三保”底线。同时,依法严格税收征管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坚决防止和纠正乱收费 、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 ,注重目标引领,把握政策取向,讲求时机力度,强化系统思维,各项工作能早则早、靠前实施。一是坚持做优增量、盘活存量 。二是坚持精打细算、保障重点 。三是坚持管理挖潜 、花钱问效。四是坚持防范风险、严肃纪律。五是坚持前瞻谋划 、引导预期 。

(三)2025年主要财政政策

支持扩大国内需求 。大力提振消费。综合运用相关财税政策工具,推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支持扩大健康、养老 、托幼等服务消费,促进数字  、智能 、文旅 、体育等消费新热点加快发展。深入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 ,推进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资金 ,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合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加快债券资金预算下达 ,及时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 ,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出台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着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完善关税等进出口税收政策,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服务贸易 、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 、海外仓发展。制定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制造业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安排118.78亿元 、增长14.5%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 ,比上年增加500亿元 。支持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类基金 ,以市场化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强化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中的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用好税收 、专项资金 、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 ,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开展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

支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744.43亿元、增长5%。推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全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 。支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提高中央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中央对地方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809.45亿元、增长11.5%。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 。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3981.19亿元、增长10%,进一步向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 。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经费保障。强化科技任务与经费的统筹,完善与各类创新主体使命定位相适应的分类支持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突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央地协同,支持国际、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

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 。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 。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推进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保障。组织开展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99元 。支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配合做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落地实施工作,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 ,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平稳运行,研究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范围。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 。支持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完善人口发展支持政策体系 。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 ,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 ,进一步支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 。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支持文化事业发展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投入机制 。鼓励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力作。促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支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

支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继续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支持 ,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研究制定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540.53亿元 。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实施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70亿元,优先支持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加大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对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等给予倾斜支持 。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研究过渡期后财政帮扶政策。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和建设。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 、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深入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政策,统筹用好相关领域资金,逐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继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支持政策 。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央财政安排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420亿元 ,比上年增加20亿元,增强地方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财政保障能力。引导常住地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投入 ,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地下管线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等 。支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对跨区域重大项目的支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中央财政继续安排对地方补助资金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 、边疆地区 、资源枯竭地区等加快发展。继续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财政资源环境政策体系 。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指导地方把横向生态补偿做实做深。推进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 ,研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等制度,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制定绿色主权债券框架,适时推动绿色主权债券发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1205亿元、增长7.5%。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示范等重大项目,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 ,实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奖补政策。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的支持,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 ,支持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

支持国防、外交和政法工作。

(四)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960亿元,比2024年执行数下降3.5%(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增长2.1%) 。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0亿元、从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00亿元,收入总量为98860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7460亿元 ,增长4.5% 。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48600亿元,比2024年增加1520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弥补。

(1)中央本级支出43545亿元,增长6.9%,扣除重点保障支出后零增长。

(2)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15亿元,剔除通过2023年增发国债结转2024年资金安排的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补助资金等一次性因素后 ,同口径增长8.4%。

(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 ,与2024年持平。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22890亿元,增长3%。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3415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8655亿元,收入总量为244960亿元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2960亿元,增长3.7%。地方财政赤字8000亿元,比2024年增加8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

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850亿元 ,增长0.1%。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0555亿元,收入总量为240405亿元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005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4.4%。赤字56600亿元 ,比2024年增加16000亿元。

(五)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083.78亿元 ,增长7.4%。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84.9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3000亿元 、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收入5000亿元,收入总量为23468.75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3468.75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57415.31亿元,增长0.1% 。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2681.0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44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4096.34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4096.34亿元,增长17.9%。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2499.09亿元,增长0.7%。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84.97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收入13000亿元  、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收入5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44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24884.06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4884.06亿元,增长23.1%。

(六)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50.29亿元 ,下降0.1%。加上上年结转收入54.2亿元,收入总量为2304.49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04.49亿元,下降9.7% 。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4077.75亿元,下降10% ,主要是2024年地方国有企业利润下降。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52.45亿元 ,下降10%。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328.04亿元 ,下降6.7% 。加上上年结转收入54.2亿元,收入总量为6382.24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823.08亿元 ,下降9.8% 。调入一般公共预算3559.16亿元。

(七)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55.17亿元,下降8.7%,主要是综合考虑基金滚存结余等情况,2025年对基金的财政补贴相应减少;支出385.05亿元,增长5.2%。

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24115.67亿元,增长4.7%;支出112990.72亿元 ,增长6.9%。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24471.54亿元,增长4.6%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13375.77亿元,增长6.9% 。本年收支结余11095.77亿元 ,年末滚存结余154468.07亿元 。

2025年,国债限额4186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806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399185.08亿元。

三、扎实做好2025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一)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

(二)推进财政科学管理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五)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六)加大财会监督力度


编辑:李丹

]]>
Fri, 07 Mar 2025 07:34:59 GMT新华社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水务集团举办“携手健步启新篇奋发有为正当时”公司团建活动 //huahongnews/show/5813.html //括号双引号内粘贴公众号文章链接 locations.replace("https://mp.weixin.qq.com/s/5gsrloQJT1YSsMaHwvke0A") ; ]]>Wed, 05 Mar 2025 09:34:01 GMTgzphp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水务集团当选为广西环保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 //huahongnews/show/5812.html //括号双引号内粘贴公众号文章链接 locations.replace("https://mp.weixin.qq.com/s/3nufKNKY9m25whA93Ysfug") ; ]]>Wed, 05 Mar 2025 09:31:41 GMTgzphp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水务集团水污染治理工程(中水回用工程)甲级、水污染治理工程(工业废水处理)甲级能力评价通过广西环保产业协会考核 //huahongnews/show/5811.html //括号双引号内粘贴公众号文章链接 locations.replace("https://mp.weixin.qq.com/s/7acNdiI2MiIGRaNv8uLgDw") ; ]]>Tue, 04 Mar 2025 08:19:36 GMTgzphp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水务集团专题学习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重要精神 //huahongnews/show/5810.html //括号双引号内粘贴公众号文章链接 locations.replace("https://mp.weixin.qq.com/s/_A5Pvfx1MlBsZwECW2S99w") ; ]]>Tue, 25 Feb 2025 14:02:12 GMTgzphp福建省2025年度重点项目名单发布 涉及70多个水环境项目 //tradenews/show/5809.html 近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发布2025 年度福建省重点项目名单。此次确定的 2025 年度省重点项目共计 1550 个 ,总投资 4.3 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7150 亿元 。

image.png

其中,2025年度福建省重点项目名单中涉及不少水环境治理和供水,以及项目。

宁化县城区排水防涝二期和城区污水管网扩容改建及破损修复项目

古雷开发区南部厂(一期)

长乐区城乡污水处理工程包(一期)

福州市污水管网完善提升一期工程

思明区筼筜湖南北片区污水“两高”建设工程

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金宝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漳浦县城区污水收集与水环境整治项目

云霄县中心城区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工程

芗城区城镇污水提质增效工程

漳浦县滨海新区污水厂及东部片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深海排放工程

龙海区乡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一期)

南安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

南安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期工程

安溪县城东污水处理厂

沙县地下管网改造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项目

永安市城市南部污水处理一期工程

尤溪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建设项目

大田县安然环保污水综合处理建设项目

浦城县城区污水处理项目

光泽县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完善及提升改造工程

南平市延平区主城区污水治理项目

政和县城乡污水设施一体化建设项目

建瓯市市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提标改造)

顺昌县城区井垅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及配套管网工程

龙岩市永定区城乡污水建设项目

宁德市蕉城 、东侨片区污水提质增效工程(一、二期)

平潭综合实验区城乡水务一体化全区污水巩固提升工程

福鼎市三联污水处理厂三期及配套管网项目

宁德市东侨门下污水处理厂项目

诏安县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整治)项目

鲤城水环境提质增效项目

明溪县胡坊镇治理与农林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

福州新区滨海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

莆田市第二水厂迁建工程

福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福州市长乐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宁德市污水治理工程项目(4个)

(1)屏南县城区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建设项目

(2)福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

(3)古田县城乡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

(4)寿宁县生活污水治理建设项目

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2个)

(1)泉州市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

(2)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南高干渠供水替代工程

泉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5个)

(1)南安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2)安溪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3)晋江晋南片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4)永春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5)洛江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三明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5个)

(1)永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

(2)泰宁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

(3)将乐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4)明溪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

(5)清流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二期

南平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10个)

(1)武夷山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

(2)建瓯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4)延平区城乡供水管网及设施改造提升项目

(5)南平市建阳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

(6)政和县城乡供水巩固提升一体化建设项目

(7)顺昌县城乡供水一体化

(8)松溪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9)光泽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武平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宁德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6个)

(1)古田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2)霞浦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

(3)福鼎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期工程

(4)福安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

(5)周宁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供水分区(三期)

(6)屏南县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



编辑:赵凡

]]>
Tue, 11 Feb 2025 15:14:20 GMThttps://www.h2o-china.com/news/356016.html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水务集团参加中环协新春视频团拜会 //huahongnews/show/5808.html //括号双引号内粘贴公众号文章链接 locations.replace("https://mp.weixin.qq.com/s/t6LwIv3SExS4irX4eTwJ3g") ; ]]>Thu, 06 Feb 2025 09:40:29 GMTgz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