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vn class="vlune"></ravvn>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ravvn class="vlune"></ravvn>
0771-5532776

联系我们CONTACT US

0771-5532776

公司地址 : 广西南宁市双拥路30号南湖名都广场A栋29层

工厂地址: 南宁明阳工业园区

电话 : 0771-5532776、5584999 15777168099 徐先生(业务)

传真: 0771-5532337

邮箱 : hhsw@1000ao.com

当前位置: 首 页 >
行业新闻
TRADE NEWS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6-05  浏览次数 :2389  来源 :人民日报

——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 ,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整体 ,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 。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 ,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 、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 ,为了得到耕地 ,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 ,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他深刻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我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 、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 、山清水秀,地宜耕植 、水草便畜 。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 ,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 ,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 。

  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孔子说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 :“竭泽而渔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 ,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 ,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 、民心之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 ,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 ,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 、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 、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 ,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 ,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以无节制消耗资源 、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 、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 ,能源资源约束强化 ,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 ;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 、过度开发 、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 ;全国一些地区持续遭遇雾霾袭击,大气污染 、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等等 。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 、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  ,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 ,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 ,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 ,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 ,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 。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 ,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有些国家和地区,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建设现代化国家 ,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 ,而应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 ,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 、复合型特点 ,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 ,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3.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人的命脉在田 ,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 ,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 ,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 ,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 ,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 、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 ,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 、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 、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 ,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 、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坚持陆海统筹,进一步关心海洋 、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主要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粗放利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全面推动能源节约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 、合理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 ,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扩大湖泊 、湿地面积,维护生物多样性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因素不可或缺。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 ,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在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

  4.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实现这样的变革 ,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 、最严密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 、机制不健全 、法治不完备有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必须构建产权清晰 、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 、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 ,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要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 、终身追究的原则,针对决策 、执行  、监管中的责任 ,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求,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落实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 ,必须严肃追责。

  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搭好基础性框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 、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通过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 、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 、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免责声明:本版内容来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QQ:190512968)删除。

<ravvn class="vlune"></ravvn>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