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vn class="vlune"></ravvn>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ravvn class="vlune"></ravvn>
0771-5532776

联系我们CONTACT US

0771-5532776

公司地址 : 广西南宁市双拥路30号南湖名都广场A栋29层

工厂地址: 南宁明阳工业园区

电话 : 0771-5532776、5584999 15777168099 徐先生(业务)

传真: 0771-5532337

邮箱 : hhsw@1000ao.com

当前位置: 首 页 >
行业新闻
TRADE NEWS
对于加强我国生态系统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发布者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8-07  浏览次数:1997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欧阳志云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建设的部署,围绕建设美丽中国 、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要求,笔者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提出建议 。

落实生态保护新理念,完善国家生态保护策略

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实行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根据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编制国家与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形成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充分利用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人口转移机遇,调整城市户籍管理政策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政策和生态保护资金分配政策等 ,降低农牧区人口对生态系统的经济依赖性,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生态保护与恢复。

改革现有生态体制,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梳理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理念,改革和理顺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改变目前按类型分要素交错重叠管理体制,强化对生态系统的综合保护与管理,加强国家生态保护监管职能,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生态保护制度,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建立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机制,把生态资产 、生态损害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形成体现生态保护要求的目标体系 、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国家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补偿资金 ,明确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受补偿主体的责任。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系统损害赔偿制度  。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与服务的交易试点,推动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与受益者的互惠合作,以及生态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明确生态用地类型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

为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国家应尽早明确“生态用地”类型 ,且其面积应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55%以上,并将全国极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应占陆地国土总面积35%以上。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将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具体落实到土地利用规划上 ,并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国务院应尽快制定并颁布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明确与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程序 、管理措施、考核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 。

坚持保护优先,完善相关政策,促进自然恢复

生态保护与管理要以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能力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科学规范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对人工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工程要进行科学论证和限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宜荒则荒。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采用“退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还生态林”的做法。完善生态建设相关政策 ,提高封山育林、草地封育的经济补贴标准,促进自然恢复。

统筹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

以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与生态安全屏障区为重点,以增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目标,编制统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区域重大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 ,改变目前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多头管理的局面。

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促进生态功能受益方和提供方的合作,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的多元化 ,推进中东部地区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加强我国东南部和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生态恢复。

在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区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以教育移民带动生态移民,减少重点生态保护地区的人口压力,降低当地农牧民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和经济依赖性 。

增强城镇和城市群生态功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在国家城镇化战略中 ,强化城镇生态安全意识和要求,严格控制城镇规模无序扩张,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土地与资源利用的效率 ,预防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走“先破坏、后修复”的道路,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在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要体现生态优先原则 ,优先确定生态用地 、再规划城市建设用地 。在城市规划 、建设和管理多个环节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和空间结构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增加生态规划专项,推动生态建设和生态社区建设,建立节约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机制和政策。

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针对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安全形势严峻的局面,综合协调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布局、城镇化格局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推进流域综合生态管理。尽快启动长江、黄河和海河等重点流域生态安全对策研究,重点开展流域生态调查 、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工作,制定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综合治理规划 ,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增强科技支撑,建立生态调查评估长效机制

加大国家生态保护与恢复方面的科技投入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水平。构建国家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体系 ,形成“天地一体化”国家生态环境调查评估网络,每五年开展一次全国生态状况和变化调查评估工作 ,为国家制定规划和政府考核提供基础数据。

免责声明:本版内容来源自互联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QQ:190512968)删除。

<ravvn class="vlune"></ravvn>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