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vn class="vlune"></ravvn>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ravvn class="vlune"></ravvn>
0771-5532776

联系我们CONTACT US

0771-5532776

公司地址 : 广西南宁市双拥路30号南湖名都广场A栋29层

工厂地址: 南宁明阳工业园区

电话: 0771-5532776、5584999 15777168099 徐先生(业务)

传真: 0771-5532337

邮箱: hhsw@1000ao.com

当前位置: 首 页 >
行业新闻
TRADE NEWS
绿色技术创新要真正让市场来主导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3-22  浏览次数:2918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傅涛 肖琼

十九大报告在“加快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篇强调要推进绿色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而在当前依然围绕末端治理为重要方向的前提下,破解这一命题既迫切,又存在很多的困境与难题。为凝聚智慧、碰撞火花,寻找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突破口,E20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于2018年3月9日举办了第76期环境战略沙龙进行专项讨论。本蓝皮书,就是在沙龙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共识 ,供产业界参考。

一、现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难以支撑绿色发展目标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为推进绿色发展 ,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何谓绿色发展?李干杰部长在用总结习总书记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指出 ,落地“两山论”就是绿色发展观。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实现“两山论”落地的核心。在新时代、新发展的要求下,需要有新的技术支撑 。

当前我国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还是以传统的末端治理为目标。首先 ,从目标导向上就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 。其次 ,从当前我国科研现状来看 ,其本身也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高,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诟病的一件事。在科技部、环保部、住建部等多部委发布的《“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就指出,当前我国环境科技发展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脱节的问题,自主研发技术多处于小试或中试阶段 ,仅36%左右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 。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

再次就是当前我国科技研发体系的失衡。E20研究院曾总结过市场导向下的技术创新六个环节的转化规律:技术突破—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在这一过程中,有“科学家 、工程师 、企业家、资本家以及服务者”五位参与者,涉及四个机构/企业主体:科研院所及高校、产业、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技术突破目前在我国不是大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停留在了第二环节的工程化(产品化),很多人把工程化当作了产业化和市场化 ,事实上工程化的落地并不意味着产业化 。从技术突破到资本化的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八到十年才能够完成,基本只有1%的科学家能够走完这个行程。从上述转化规律可以看出,当前的科技研发体系面临的问题,一是与用户是基本脱节的,二是金融机构基本是缺位的,三是环境企业的主导力是不足,四是当前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的不是围绕客户需求进行的创新,而是低成本 。(关于技术转化规律的详细描述 ,全文请参考:傅涛 :环境产业3.0时代的技术创新)


blob.png

图 市场导向下技术创新的六环节转化规律

二 、绿色技术的重心要从末端走向循环

“两山论”的要求是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统一  ,即生态环境能够实现经济价值增量 。在此目标下 ,绿色技术需要结合十九大精神、新时代发展要求,重新定义。

绿色技术从末端走向循环,要能够体现经济化、循环化的两山原则。实现“两山论”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即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形成生态循环体 。绿色技术一定是能够实现物质能量转换 、链接的循环技术 ,一定是符合绿色发展观的技术,能够让环保从成本中心走向价值中心的技术。以黄山市的面源污染治理为例 ,经过治理后 ,让农业产品变成了有机食品,有了原产地商标 ,产品的价格也更高,绿色技术带来了农业产品价值的提升 。

绿色技术是跨界的、融合的。首先 ,它一定是全产业链贯穿的技术,包括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 ,环保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需要打通能源利用、生产过程、产品流向 、循环利用全过程 。就物质流而言,万物均可循环利用 。比如里面含有一些特殊的污染物 ,如果加以回收利用可以从污染变成农田利用的肥料,目前已有一些创新型的技术企业在从工业废水中提取有用物质 ,比如盐、重金属、热能等,通过回收利用,把污染治理成本变成了产值 。其实 ,绿色产业一定是一个大的产业体系,包括体验经济、绿色消费等,往旅游 、大健康产业、农业的扩展相关的技术,都可以是绿色技术。

三、科研单位的独角戏需要走向六位主体合作

当前我国的科技研发体系失衡 ,失衡的具体表现如下:金融机构严重缺位;中央政府是积极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但是由于方向不清晰,导致钱没花对地方;地方政府也是形式性参与,很多只是为了落地示范工程而已;科研院所和学校的积极性及参与度都非常高 ,在技术突破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家满足于科研成果突破性的成就感 ,而非产业应用的成就感 ,这就导致成果大量有 ,但是成果应用的不多;环境企业虽然在参与创新、甚至是部分课题的牵头方 ,但是多为伪主体,很多时候课题虽为环境企业牵头 ,但背后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脱离应用的科研人员 ,形成了“教授分钱、企业贴钱”的科研“行规”;技术创新支撑服务平台/企业也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很多体制内的服务平台基本只发挥了政府的辅助作用,事实上它们应该是当前创新体系最重要的推手。技术创新体系的用户明显(地方政府 、工业企业)参与不足,基本是在被动的参与 ,之所以导致科研与应用的脱节,也是囿于用户的参与不足。

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链条中,政府、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业、技术创新支撑服务平台、金融机构 、用户(地方政府、工业企业)六位主体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一个体系中不同环节的主力,这六位主体要能够围绕共同的转化目标,各自分工,又相互协同 、互动,共同使正向力量 ,不能各玩各的 。

四、企业应从“伪主体”变为“真主体”

创新主体由谁来承担,是决定体系良好运行的关键。而是否主体的核心标志是谁来主导科技立项。当前我国的科研体系,犹如考试系统一样,出考卷 、做考卷、改考卷的人基本都是科学家,从“十五”到现在的“十三五” ,考卷做的都不错 ,但真正到实际应用中,发现大量项目在立项环节就存在问题。从高校出来的成果中绝大部分无法应用。进入新时代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最先需要突破的就是要打破当前以科学家为核心的起步环节---科研的立项环节,要真正让市场需求“说话”。

从立项开始 ,就应该让企业进行主导 ,让企业从原先的伪主体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真主体。正所谓,真正的创新来自于民间 ,来自于企业。因为企业是成果产业化应用的主力 ,而且企业天生就是贴近用户的,因为企业的基本运营理念就是客户要什么 ,企业就去做什么 ,企业天生就是以客户为导向。在李克强总理刚刚发布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当然 ,很重要的一点,能够担当立项责任的企业一定是懂用户需求的行业龙头企业。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并不是否认科研院所及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在技术突破中的重要主导作用。一个体系的良好运转 ,需要参与各方围绕一个目标,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正向反馈,共同使力。

五 、政府不能“下场”,而是制定规则 ,并促使规则运转

在传统技术创新体系中 ,政府的角色一直定位不清晰。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晰自己的定位,不是让自已下场,而是要成为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游戏规则”制定者、促进者、支撑者 ,为推动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动力来源。

生态环境治理本身是政策导向性极强的事业,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特别是需要重新构建的体系,更需要政策强有力的推动,通过政策 、标准、立法推动绿色需求的释放。一是通过立法、标准、监管手段,强制推行绿色发展。比如在“两高一污”重点产业领域及工业园区,强制执行近零排,倒逼园区、企业绿色转型,采用绿色技术,一切以效果最优化为目标,而非成本最优化为目标;二是促进政策,应该从国家层面制定引导性的政策,引导产业创新融合 ,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调整,比如环境治理与能源,以前在科研环节就是脱节的,绿色发展所需的技术一定是跨界的、融合的,需要多产业合作,因此我国的科研立项 ,应该引导资源的、能源的、环境的相融合。三是通过保障政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当前我国环境治理领域的优秀企业——碧水源,在其还很弱小的时期,就是得益于北京市推行的“首台套”政策推动。可见 ,良好的促进政策 ,是技术创新体系能够走到底的保障 。

有了良好的政策环节后 ,就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环境企业在创新主体中的主导性 ,并推动企业 、高校更好的进行衔接 ,合力创新 ,在市场失灵的环节 ,通过政府补助来推动 。所谓市场机制,就是通过竞争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已明显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下,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让更多有能力、有专业的企业参与并真正主导技术创新,解决科研院所及高校唱独角戏的尴尬问题,解决科研与产业脱节的困境,引导科研以绿色发展为总目标。

以邯郸钢铁绿色转型实践说明在政府清晰定位 、制定游戏规则后 ,市场机制在技术创新体系中良好运作的成功案例。邯郸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钢铁产业为其核心经济支柱 。作为绿色发展的主体之一,近年来钢铁企业一是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督察 ,二是面对去产能 。两大硬指标约束下,钢铁企业是迷茫的,邯郸市政府是焦急的 。在此背景下,邯郸市积极寻找突破两大硬约束的通道 ,勇于创新,首先引入专业服务平台——E20环境平台 ,用一年的时间,走向邯郸、走进钢铁企业,寻找企业绿色发展转型的痛点。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围绕打破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这一核心问题,落地“两山论”、绿色发展 ,确立了以“产业绿色化 、绿色产业化”为主线的绿色发展转型目标;在去产能的过程中 ,以绿色绩效评价为导向,构建了产业绿色化发展转型的评估与分类工具——产业管理象限,通过三个维度把钢铁企业分成八大类进行差异化管理 ,让绿色做的好的企业 ,在停 、限产中可以少停 、少限 ,这就获得了发展的先机,而且在绿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中 ,改变传统的以排放指标为核心的设计,加入了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发展水平指标 。由此 ,极大的推动了钢铁企业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我要绿色”的转变 。同时,通过评估、评价,树立绿色发展标杆,继而形成绿色发展的标准、规范等 ,又帮助邯郸市政府形成了绿色发展转型的措施 。在清晰的绿色发展导向下,E20协助政府构建了以融合“水、气、声、渣的系统化施治,企业的能源流和物质流 ,以及产城融合”的精准施治方案,并调动了科研院所及高校专家的智慧 ,引入优秀的环境治理企业,帮助钢铁企业绿色转型。目前已为四家钢铁企业进行了精准施治 。

邯郸市的经验有四个 :一是必须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二是地方政府只需要制定游戏规则即可,搭建以绿色绩效为核心的驱动体系;三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首先调动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力量 ,其次是制定好游戏规则后,让市场通过竞争去转动 ,在市场失灵的环节补助  ,六位主体向着一个目标,相互协同 、推动;四是绿色技术一定不只是环保,是能够打通源头、末端到产品等全过程的技术。但在邯郸实践中,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参与 ,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对技术创新体系进行支持:一是课题立项,应该以“绿色发展 、两山论落地”为核心进行专题立项,鼓励地方及企业进行创新;二是要进行试点、示范 ,特别是像邯郸这种勇于先行先试的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支持与鼓励。

六、让国家每一分钱都花到对的地方

技术创新从研发到规模化应用,离不开资金的助力 。从目前科技研究的资金来源看,资金有三类:国家的钱 、企业的钱 、投资机构的钱 。目前,我国的科技研发主要还是国家投入为主 ,36%的产业转化率已说明当前科研的投向很大部分需要更加明确方向 ,精准投入。而目前市场资金基本还在科技圈外转,资本往往都是追逐利益,只要看到机会就会蜂蛹而至,企业的钱也一样 。所以只要进行良好的顶层设计,把国家的钱用好 、把绿色金融的钱用好,调动各方资金的力量 ,效率更大化。

国家的钱需要在市场不能顾及的地方进行补贴。一是直接补贴。在发达国家,绿色技术绝大部分是需要补贴的,是需要政府出手的,很少有绿色技术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二是借助金融工具、创新手段进行间接补贴 。创新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管在哪个领域,基本大部分的创新会失败,当前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下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 ,为了鼓励创新 ,提升创新效率,我们可以利用金融工具 ,进行容错机制的建立,比如建立国家创新容错基金 。由此 ,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提升创新效率 。这也是政策资金利用的间接补贴方式。

绿色金融要更好的服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绿色金融是为绿色发展而生 ,所以对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持不可或缺。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主要方式还是绿色信贷 ,而绿色金融不仅仅是绿色信贷 ,还有多种通道,比如租赁 、ABS等新型金融工具 ,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绿色保险 ,绿色银行等等。金融助力技术创新 ,将大有可有 。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是一件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 、产、学、研多方机构相互协同 ,共同推进,不断进步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核心是让市场真正起到作用。对于当前的环境产业而言 ,更应该抓住机遇 ,思考未来三五年生存和发展问题。E20研究院作为绿色发展转型的国家级智库,致力于用平台智慧助力“两山论”落地 ,将持续与各界携手为党、中央政府建言献策。

免责声明:本版内容来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QQ:190512968)删除 。

<ravvn class="vlune"></ravvn>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