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vn class="vlune"></ravvn>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ravvn class="vlune"></ravvn>
0771-5532776

联系我们CONTACT US

0771-5532776

公司地址: 广西南宁市双拥路30号南湖名都广场A栋29层

工厂地址: 南宁明阳工业园区

电话 : 0771-5532776 、5584999 15777168099 徐先生(业务)

传真 : 0771-5532337

邮箱 : hhsw@1000ao.com

当前位置: 首 页 >
行业新闻
TRADE NEWS
“水中PM2.5”应引关注 微塑料污染悄然来袭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7-05  浏览次数:137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李伟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被称为“水中PM2.5”,近年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调研发现 ,我国内陆水体普遍存在微塑料污染。专家认为 ,微塑料作为环境中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国家有关部门亟待加强对微塑料的管控和检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相关政策法规执行力度,多措并举缓解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

“水中PM2.5”在长江流域湖泊普遍存在

“大量研究表明微塑料普遍存在于各种海洋环境中 ,并在大洋环流区及海岸带富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污染生态学博士王文锋说 ,近年来他们研究发现,我国内陆水体微塑料污染同样普遍存在 。

王文锋和研究团队通过多年坚持调查武汉湖泊群以及三峡库区微塑料污染状况,为世界了解微塑料在淡水系统中的污染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最近 ,他们监测了长江流域洞庭湖、洪湖、鄱阳湖等微塑料污染状况,进一步证实了微塑料存在的广泛性。

“通过调查洪湖和洞庭湖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状况发现 ,在两湖微塑料的主要形态中,塑料纤维所占比例达60%以上 ,聚乙烯和聚丙烯是主要的微塑料聚合物类型 。”王文锋说,在两湖微塑料的主要形态中,有颜色的微塑料占比达70%以上 。

“可以预见,我国塑料的用量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持续高速增长。”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副研究员吴辰熙提出,现有研究结果已充分说明微塑料污染在我国淡水环境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如不加以重视,极可能给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其服务功能带来不利影响。

据介绍,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 。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 ,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 ;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 、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经调查,长江水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以次生微塑料为主,长江表层水微塑料丰度在每立方米2000个左右 ,其中塑料纤维占微塑料总数的70%以上。

“这些塑料纤维大多有颜色 ,据此我们推测,它们可能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长江两岸和上游居民的污水排放,尺寸以小于2毫米的为主,占比达80%以上。这说明长江中的微塑料可能对长江水生生物带来一定的环境风险,因为这一尺寸的微塑料大小与浮游生物接近,容易被其他水生动物误食。”王文锋说,微塑料与低营养级浮游生物的饵料粒径类似从而容易被其摄食,并有可能随食物链向更高营养级传递 ,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隐患。

微塑料污染防治面临诸多短板

据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估计,全球目前每年塑料生产量约为3亿吨,比20世纪60年代增长了20倍,其中超过40%的塑料只被使用了一次,有的甚至不到1分钟就被丢弃,但塑料在地球环境中会存在数百年。

29岁的王文锋自2015年起加入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团队,提起微塑料污染研究,王文锋坦言国内起步较晚,专业研究人员数量明显不足 。他希望通过对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引起公众和政府对微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视。

“2015年我将微塑料污染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课题。当时做这个课题挺难的,可供参考的中文文献非常少,只能大量查阅英文文献。”王文锋说,目前国外关于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环境,而淡水微塑料污染数据相对匮乏 。为此,他和实验室团队成员改进创新国外的采样技术  ,使之适用于淡水领域研究 。

专家们表示,近十年来,快餐业等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塑料污染让人措手不及。在不少专家看来 ,我国塑料的管理和政策方面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呈现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投入不足等现象。我国塑料垃圾及微塑料的管理涉及环保 、海洋、农业 、住建等多个部门 ,缺少国家层面专门性的政策安排和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多方合力进行监督治理 。

另一方面,专家们表示 ,我国微塑料污染的监测与影响评估研究不足,未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 。现有监测工作已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及有效应对相关国际事务的要求。

防治微塑料污染亟待多措并举

当前,微塑料研究方向已从海洋走向陆地和大气。专家们强调 ,微塑料污染研究与解决方案建立需要政府重视、公众参与 、科技创新和全球治理。

“国内已有大学在探究微生物对微塑料的降解,如果试验成功并能广泛推广,将造福人类发展 。”王文锋说 ,“只有揭示微塑料分布特征,阐明其环境行为与归趋 ,评价其生态环境风险,才能研究相关管理措施及控制对策,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微塑料研究监测标准的不统一,给研究及治理造成障碍 ,专家建议未来尽快统一相关标准。例如,一些国家近年来立法在化妆品、洗护用品中禁用微塑料,而我国政府还需从政策立法层面加强污染治理,公众对微塑料的认识也还有待提高。例如,从源头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各行各业逐步建立废旧塑料的回收和资源化体系,有关部门加强微塑料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 。

“国外不少微塑料研究已达到纳米级 ,我们还停留在毫米级,未来我们将加大投入,提高研究的精度。”王文锋建议,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废弃塑料的管控,基于源头控制、过程阻断及末端治理的思路,缓解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保障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免责声明:本版内容来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QQ:190512968)删除 。

<ravvn class="vlune"></ravvn>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