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7-14 浏览次数:1744 来源:生态环境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纲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要切实将各项部署转化为具体的“施工图”和“路线图”,为“十四五”时期美丽中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规律认识更加深化。党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谋篇布局更加成熟。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体制制度更加完善。组建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河(湖、林)长制等改革举措全面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工作成效更加彰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国际影响更加深远。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和愿景,积极筹备《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准确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目标。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纲要》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中,《纲要》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纲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十四五”主要指标中,绿色生态作为五大领域类别之一,5项指标均为约束性指标。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纲要》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纲要》专门用一个篇章阐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同时,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3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等。
深刻认识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纲要》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运筹帷幄,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障。必须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纲要》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跨越,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发展规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在“全面”,意味着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力度更大,对促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这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生态环境方面体现为,过去老百姓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和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也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是应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适应新发展阶段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指引,需要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纲要》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绿色作为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要素,实现绿色发展也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是用绿色倒逼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锚定的新目标新内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统筹发展和保护的难度增加,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和题中应有之义,对“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化解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动力显现不足,国际社会关注经济“绿色复苏”,环境发展领域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国际环境治理尤其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领导者角色。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有力举措。
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切实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强化大气污染治理,进一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要以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为核心,积极探索重点污染物协同治理。持续实施全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研究出台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的政策举措,谋划实施一批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重大减排工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未达标城市编制实施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健全重污染天气分级分类科学管控的应对机制。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碳排放达峰行动。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总要求,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推动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持续推动地方、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达峰行动。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按时提交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
统筹“三水”治理,增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强化生态用水。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黑臭水体治理,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支撑保障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战略,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坚持系统观念,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严控土壤污染风险,确保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以土壤安全利用、危险废物强化监管与利用处置为重点,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全覆盖。严格实施污染地块建设用地准入制度,有序推进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补齐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短板,切实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突发事件。
强化生态监管体系,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保护与治理。抓紧研究确定生态修复标准和生态补偿标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壮大生态经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确保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免责声明:本版内容来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QQ:190512968)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