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保护议题持续升温。全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围绕、、废水处理、等领域,提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建议,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首创环保集团黄绵松: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今年全国两会他重点关注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的智慧化管理对环境的提升作用。当前,不同城市环境治理在智慧化进程中的基础和进度差异较大。对于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资金有限的城市,如何以较低成本、较高效率搭建起初步的数智管理框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黄绵松提出 "三步走" 策略,系统破解城乡水治理智慧化难题。他建议首先构建标准体系,奠定管理基础。系统化盘点现有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梳理整合已有的各类相关标准,形成一套初步的、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资产标准体系,为后续资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利用提供便利。其次,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明确各部门在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建立分级管理、权责一致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再次,推动逐步完善,争取多方支持。秉持渐进式发展理念,优先聚焦城市生活污水治理、重点河道水质监测等关键领域,依据实际需求循序渐进地拓展功能模块。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与专项资金支持,为后续工作推进提供坚实的资金后盾。
全国人大代表李丽丽:持续提升修复治理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李丽丽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和水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建设、改造、技术研发等。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可以参照三峡电站税收分成模式,设立“能源基地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按山西外输煤炭量提取1元/吨设立“地下水治理基金”,重点支持煤矿地区污水处理设施、管网的建设,提高设施覆盖率和处理能力,有力支持地下水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王媛:多部门统筹协调管理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住苏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学会常务理事、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王媛在省内外多地实地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水资源总量呈现减少趋势,水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部分重要湖泊(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方面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交织形成更为复杂更难治理的复合水问题。”王媛向记者介绍,解决复合水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治理理念,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统筹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
进行深入走访与思考后,王媛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行政管理上要多部门统筹协调管理。在梳理总结目前复合水问题中的主要难点和痛点的基础上,明确包括水利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各部门在美丽河湖建设中的定位及其作用。
其次,科研专业上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交织形成的复合水问题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实现,要统筹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大交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发挥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等各学科在解决复合水问题中的优势作用。
此外,资源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允许、支持社会资本实施河流、湖泊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和工程,探索发展生态产业,为水资源储量、水动力分布、水生态环境、碳源碳汇等领域的监测与管理提供市场化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孙伟: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总量不断跃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但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也遇到一些新情况、发生一些新变化。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双管齐下,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系统集成,采取综合举措,强化协同治理,实现多重目标。防治和水由单河单湖治理向流域综合治理转变,由以水为主向水岸同治转变。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向发力,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生态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加强生态空间权属管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治标和治本相互贯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序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这些提案不仅勾勒出行业发展的技术路径,更彰显了 “生态优先、” 的战略定力。当科技创新与制度革新同频共振,我国水务环保事业必将迎来从 “污染防治” 到 “生态增值” 的历史性跨越,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穆可发: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乡村振兴应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而农村整治则是突破口。对此,穆可发建议,要根据污染成因深入开展水体溯源调查,健全完善农村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扩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范围,从而让农村水环境不断得到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穆可发建议,要根据山区、丘陵、平原地区等不同地貌特征,城镇、郊区、边远地区等不同条件,分区分类确定适用有效的治理模式,“优选成熟稳定、实用低耗的处理技术、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化处理方式。”同时,要按照“内源与外源同治、岸线与水体兼顾、治理与修复结合”的路径,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污、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和服务业废水等系统治理,强化治理措施衔接整合,从源头减少农村水体污染。
穆可发建议,还要逐步建立定期清淤、监测、保洁等机制,建设地表水污染防治智慧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农村黑臭水体水质变化情况,形成农村黑臭水体闭环管护机制。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农村生产经营者和农村居民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合理利用水体资源,引导各地整合盘活可利用的坑塘资源及沿岸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建立水环境治理+水体管护+生态养殖的长效治理模式。”
潘碧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流量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提出:“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流量保障。”潘碧灵建议,将保障生态流量目标作为硬约束,健全长江、洞庭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加强洞庭湖生态流量监测、洞庭湖水量配置与调度管理。
王舰:加大对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
住青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民建青海省委主委王舰提议加大对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加强重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顶层设计,统筹研究制定中长期工程建设规划。支持青海省加快高原水网建设。进一步科学配置干支流水资源,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完善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考虑流域各省区水质、水量、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建立纵向从中央到地方、横向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全流域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
范社岭:完善区域生态环境 协同保护机制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不断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范社岭调研发现,京津冀区域还存在河流基础设施老化、缺少统一规划治理等情况。
范社岭建议,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河道及高速公路等空间,建成蓝绿交织的森林生态廊道,形成一体化生态共建格局;应一体化统筹考虑水质、土质、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动物生存繁殖迁徙、植物多样性等自然因素,用系统化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应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共同做好生态文明一体化大文章。
编辑:赵凡